综合服务电话 :400-108-1900
您好, 请 登录注册

叙事工坊丨生命终点 · 叙事道别

发布时间 :2020-07-20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这番山水程程披星戴月,无悔看尽世间|第222期




点击收听



大家好,这里是淮医人文之声,我是肿瘤科的卢红医生。那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叙事临终关怀。“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折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在医学人文主义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叙事医学模式下的临终关怀,强调医学人文关爱精神的培养和实践,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关怀,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无疑有助于改变如今医学界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因此,除了科学技术治疗本身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叙事疗法,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作者:卢红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研究表明,具有人文精神和叙事素养的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为临终者和家属提供更为温情的医疗服务。通过叙事讲解的方式,可以丰富医患双方对病痛和生死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医患建立有效沟通和心理照护的关系,共同决策,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从容的面对死亡。

临终关怀在理论层面上是临终者的最佳选择,受传统文化以及实践的可行性等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更加强调生,常常忽略对死亡的思考。对于死亡,人们更多采取回避的状态而不愿提及临终关怀这个选择。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学校有关死亡的“生命教育”课程极其匮乏,即使是在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也很少涉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缺失导致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往往感到恐惧,无法冷静下来规划最后的时光。此外,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医学干预手段的进步,让人们对治疗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甚至产生医学是万能的幻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万物有根本枝节,万事有开始结束

以爱之名,做患者归程的摆渡人

在患者的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患者谈些什么?当他们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帮助他们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大多数都缺少清晰的概念,而患者也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书写了富有洞见、感人至深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的最后岁月更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让我们下期一起走进这本著作——《最好的告别》。





人命如朝霞,天地无终极

仁爱久悬溪上月,恩光又发岭头梅

有幸光临人间野草

行到水穷之处

人亦作沉舟病树

但总希冀关怀与爱

能短暂抹平伤痛

接纳当事人,把他的感受


态度和信念作为他真实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实接纳下来


才是在协助他变成一位个人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卢红


Q:卢红主任,临终关怀的对象应当是哪些患者?


A:其实临终关怀的覆盖面很广,在我们临床上优先对象是重病人及其家属以及老年人,主要针对身患不可治愈的疾病且生命期限不长的患者。在其他医学领域还会关注动物等。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它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本质精神,也是叙事医学实践中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