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服务电话 :400-108-1900
您好, 请 登录注册
最新展讯

治淮(九)丨“人定胜天”的年代

发布时间 :2019-07-10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人定胜天”的年代


1950年11月,在万众欢腾、万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中,豫皖苏三省治淮工程,同时开工。

当时水利建设的数十万人共同劳动场景,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这些遍布于山间水上的巨大工程,是在没有先进设备和工具的帮助下修筑起来的。人们无法体会当时徒手建工程的艰苦和辛酸,也无法感受当时“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给社会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影响。

在当时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从初级社到高级社,每一级的公社组织都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人民群众集结到工地上,工地为他们解决吃住问题,也就是“以工代赈”,同时给与一定的工分奖励,作为配给各种生活必需品的标准和依据。深受淮河水患折磨的沿淮人民以着极大的热情和信念投入到这样空前规模的根治水患的工程里。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比花儿一样

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里的插曲—《我的祖国》,原名《一条大河》。曾在抗美援朝阵地上唱红,在治淮工地上,这首歌同样被广为传唱,而其中最契合治淮人心境,最能引起治淮人共鸣的,就是那句“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改天换地,重建河山,治淮人心中,充满自豪。

当年,中财委共批准预拨治淮工程费原粮4亿5千万斤,小麦2千万斤。为救灾,到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拨出粮食1亿斤,盐1千万斤,煤52万吨,种子贷款350亿元(旧人民币)。这些,都大大超过了国民党导淮20多年的经费。豫皖苏三省在1950年冬到1951年春,上堤民工220万人,运输民工300万人,全国参加治淮的水利专家、工程师、大学专科学生1.3万人,技术工人上万人,医务人员3000多人。



民工奔赴治淮工地(来源:《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人民解放军步兵90师、98师整建制改编为水利一师、水利二师,投入到治淮。(来源:《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劳动大军开赴工地(来源:《治淮》1958年版)



为治淮运送 “洋灰”(来源:《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苏北“洋灰”储存仓库(来源:《苏北治淮》)



农运送治淮工具(来源:《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在山区许多新开发的公路上,日夜奔驰着成对的汽车,运输物资(来源:《治淮图片集》1958年)



帆船集成队,赶运器材忙(来源:《苏北治淮》)



大批“洋镐、洋锹”挖土工具,运往工地,准备与上浆土“一搏”(来源:《苏北治淮》)



群众运输队运送粮食(来源:《治淮图片集》)



起重机运送构件(来源:《治淮图片集》)



这一庞大运输网,把20亿斤的治淮物资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向治淮工地。(来源:《治淮图片集》)



数以万计船只云集淮河各地,担负运输器材、粮草任务(来源:《治淮图片集》)



上海工人送来整理河道的挖泥机船(来源:《治淮》1958版)



数千名干部在水陆交通线上组织庞大的运输队伍,仅皖北一地动员运输器材的大小船只8000多艘,各种车辆7400多辆,船工6万人,陆运民工90多万人。(来源:《治淮图片集》)



工人正在制造闸门(来源:《治淮图片集》)



检验已完成的油压机(来源:《治淮图片集》)



为潤河集分水闸制造器材构件的五金工人。上海123家工厂,1.2万职工,为制造闸门,制造油压机,40多天日日夜夜的劳动,制造了过去所绝对不能制造的产品。(来源:《治淮图片集》)



沈阳电工十五厂的工人们,正在为淮河上水力发电站制造配件(来源:《治淮》1958版)



为解决技术干部的缺乏,当年华东、中南土木水利系的大专毕业生全部分到了淮委,三年级学生提前一年实习。(来源:《治淮图片集》)



皖北团校72名学员支援治淮。皖北团工委副书记项南作治淮战前动员。项南挥动右臂,声情并茂:“同志们!让我们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前进!奋勇前进!!”(来源:《向南画册》)


红旗飘飘,

歌声嘹亮,

看我们治淮的大军浩浩荡荡。

向淮河进军,向洪水宣战

……

看我们治淮的队伍多雄壮。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


“淮河水患”完全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成为治水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