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理淮河的伟大决定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由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立了三省联动、三省共保、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1950年7月20日、8月5日、8月31日、9月21日毛泽东主席连续四次批示周恩来总理,办治淮事宜字里行间,能感到毛泽东焦炙如火的心情——
周:请令水利部限日作作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入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周: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周: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10月27日,周恩来主持的政务院第56 次会议通过任命:曾山为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希圣、吴芝圃、刘宠光、惠浴宇四人为副主任,吴觉、孙竹廷分任秘书长,汪胡桢、钱正英分任工程部正副部长,三省区分别成立治淮总指挥部
1.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
河南治淮总指挥部,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任主任,省委第一书记张玺任政委,省府秘书长贺崇升任秘书长。总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工程部、供运部、卫生部。与此同时许昌、信阳、潢川、淮阳、陈留、商丘6个专区治淮指挥部也先后成立28 个县成立了治淮总队部。
从上到下形成了完整的领导体系,其规格之高实属罕见。
新中国大规模治淮由此拉开帷幕。抗美援朝和治理淮河,是1950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两件事。它们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以一种险象环生的方式交替呈现,仿佛是在考验中国共产党,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与胆略。其实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又提出根治淮河,既是从中国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又是根据恢复经济,安定天下,边稳、边打边建的现实要求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