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注册

人文之声 | 让生命的沙漠开出玫瑰

发布时间 :2019-11-16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朗读者:李丹





随着月光淮医人文之声和大家见面啦;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三毛对无意翻看到的《国家地理杂志》中的撒哈拉沙漠,忽的生出了这样一种情感,于是她整理好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三毛与荷西刚开始旅程的片段。


撒哈拉的故事

片段赏析

机场空荡荡的,少数下机的人,早已走光了。

荷西肩起了我的大箱子,我背着背包,一手提了一个枕头套,跟着他迈步走去。

从机场到荷西租下已经半个月的房子,有一段距离,一路上,因为我的箱子和书刊都很重,我们走得很慢,沿途偶尔开过几辆车,我们伸手要搭车,没有人停下来。走了快四十分种,我们转进一个斜坡,到了一条硬路上,这才看见了炊烟和人家。

荷西在风里对我说:“你看,这就是阿雍城的外围,我们的家就在下面。”

远离我们走过的路旁,搭着几十个千疮百孔的大帐篷,也有铁皮做的小屋,沙地里有少数几只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

我第一次看见了这些总爱穿深蓝色布料的民族,对于我而言,这是走进另外一个世界的幻境里去了。

风里带过来小女孩们游戏时发出的笑声。

有了人的地方,就有了说不出的生气和趣味。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终于,我们走进了一条长街,街旁有零落的空心砖的四方房子散落在夕阳下

我特别看到连在一排的房子最后一幢很小的、有长圆形的拱门,直觉告诉我,那一定就是我的。

荷西果然向那间小屋走去,他汗流浃背的将大箱子丢在门口,说:“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家。”

这个家的正对面,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

家后面是一个高坡,没有沙,有大块的硬石头和硬土。邻居们的屋子里看不到一个人,只有不断的风剧烈的吹拂着我的头发和长裙。荷西开门时,我将肩上沉重的背包脱下来。暗淡的一条短短的走廊露在眼前。荷西将我从背后拎起来,他说:“我们的第一个家,我抱你进去,从今以后你是我的太太了。”这是一种很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烈的爱过他,但是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


书籍简介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撒哈拉的故事。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生命的过程

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

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三毛都以一种轻松欢快的笔调叙写故事,她在体验不同风景、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独属于生活的艺术,并且在章节《白手成家》中这一点也多有体现,三毛曾在书中评价在撒哈拉的生活“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快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我不禁感叹,在这片荒昧、无知甚至野蛮的土地上,寻找生活的艺术又是何等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