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腭神经节藏在面部的“神秘指挥官”

▎本期科普作者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杨晴
蝶腭神经节,也被称为翼腭神经节或Meckel's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翼腭窝是位于头颅深处的一个狭小空间,大致呈高2厘米、宽1厘米的三角形或心形的红灰色凹陷。蝶腭神经节的体表投影位置在体表可触及的颞骨和颧骨相连接处形成的弓状区域,四白穴与外耳道连线中点位置,向内深度约5.5厘米处。
蝶腭神经节是颅外最大的神经节,其中包含交感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
副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自脑桥的上泌涎核。它们先随面神经走行,然后通过岩大神经到达翼腭窝内的蝶腭神经节。在神经节内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主要支配泪腺、鼻腔黏膜腺体和腭部腺体的分泌。
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自颈内动脉丛。它们随动脉分支进入蝶腭神经节,但并不在神经节内换元。然后穿过神经节,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收缩等。
感觉神经纤维: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上颌支。它们经过蝶腭神经节分布到鼻腔、腭部、咽部的黏膜等部位,主要负责传导这些区域的感觉信息。
蝶腭神经节发出的分支主要包括鼻支、腭神经和咽神经等。鼻支分布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黏膜。其功能是调节鼻腔黏膜的分泌和感觉等生理作用。腭神经分布于硬腭和软腭的黏膜以及腭扁桃体等部位,在味觉感受和腭部肌肉运动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咽神经分布于鼻咽部的黏膜,参与咽部的感觉和反射活动。
蝶腭神经节阻滞的应用
一、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叫变应性鼻炎。属于一种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由IgE介导,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免疫活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出现增加的趋势。近几十年中,人群中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比例增长迅速,全世界的平均数值在10-20%之间,发达国家及地区,患病率更高,最高可达40%。变应性鼻炎的影响因素较多,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交叉传染,周边环境,基因遗传等有关。
传统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对症治疗、标准化免疫治疗和患者健康教育。药物治疗主要包括H1-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白三烯拮抗剂、抗胆碱能药和特异性免疫治疗,但长期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 会干扰病人睡眠,引起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和咽喉痛等。往往效果较差而且容易反反复复,大部分患者目前尚不能治愈,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可保持终身。广大鼻炎患者渴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出现能让他们摆脱“鼻炎之痛”。
二、慢性疼痛管理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丛集性头痛、非典型面痛等。通过射频消融或药物阻滞调节神经传导,减轻电击样或烧灼样疼痛,尤其对伴随流泪、鼻塞的头痛效果显著。
三、干眼症改善
调节泪腺分泌功能,配合针灸可缓解眼干、眼涩症状,临床对比显示疗效优于部分西药。
多系统疾病干预:如面瘫、痛经、胃酸过多等,通过“新吾针刺法”刺激神经节实现双向调节(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
碟腭神经节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针刺
针刺是刺激调节蝶腭神经节的功能微创技术,在对下颌冠突和髁突形成的切迹区进行常规消毒后,将针插入内侧上前方向,深度约为55mm, 直到出现异感,向鼻子或上牙放射。 针刺主要不良反应为穿刺点局部血肿、酸痛。治疗有效率可达90 %,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和鼻部整体症状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2.蝶腭神经节阻滞
阻滞时可用超声定位,精准安全。注意回抽无血后再注药,监测生命体征,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治疗前后患者鼻塞、流涕及鼻部不适感可明显改善,VAS评分均数明显下降,由重度不适感下降至轻度,部分患者有完全缓解。
3.射频调节
神经射频调节是通过射频治疗仪器在针尖垂直前方的神经组织内间断发出脉冲式电流,对暴露于高电场强度的细胞产生高跨膜电位,在神经组织附近产生高电压,而周围温度不超过42℃,不会对神经产生损伤,同时起着神经调节作用。蝶腭神经节脉冲射频的治疗费用较针刺和神经阻滞高,临床疗效更为持久,短时间内无需反复多次治疗,治疗前后总体症状和分类症状、VAS 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有明显改善。
4.埋线
通过将可吸收线埋植于蝶腭神经节附近,利用线体对神经节的持续刺激,来调节神经功能,进而改善相关疾病症状。这种刺激可起到类似于针刺穴位的作用,但又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后续效应。一般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使用特殊的埋线针将消毒后的可吸收线准确地埋入蝶腭神经节所在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