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消化科护士不可不知的“万能穴位”

本期科普作者
消化内科 护师 潘静
每次为腹胀患者按压或刺激足三里时,
总能看到他们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
这个看似普通的小腿穴位
其实是我们消化科护士手中的秘密武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足三里”吧!
临床上哪些症状需要用到足三里呢?
从呃逆到化疗后呕吐,从老年便秘到应激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尽快促使胃肠功能恢复对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舒适度及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医往往采取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口服/注射胃肠动力药、灌肠、胃肠减压等措施,但受到患者病情和术后必须禁食禁饮的限制而影响效果。中医认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该穴位,可使胃肠蠕动更加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足三里在消化疾病管理中扮演着令人惊喜的角色。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传承千年的黄金穴位。
什么是足三里?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针刺该穴位可顺气导滞,健脾和胃,养血顺血,顺气生阳,温通经脉,针刺该穴既能激发经络之气,又能调动胃腑之气,胃气得降,脾胃调和,诸症缓解,又起到健脾和胃,扶正培本及强壮保健之功效。被誉为长寿穴、万能穴。同时足三里也是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作用,尤其是肠胃的问题。中医有句口诀说:“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肠胃的问题都可找它来治。
这个穴位这么好,我们如何准确定位呢?
快速取穴:三秒找到足三里
坐在椅子上,当我们把腿屈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个凹陷,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就是足三里。
快速验证:
按压时感觉酸、麻、胀或局部肌肉轻微跳动,说明找对了!
找准了位置,在临床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正确刺激足三里呢?
在临床治疗与护理中,穴位注射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时应正确取穴,确认穴位无误后,将药物通过穴位注射进入人体,使药物在穴位处停留以及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处,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另一种常见的临床疗法便是中药敷贴治疗。根据病人临床症状选择对症的中药治疗药物,将药物粉末调和剂制成糊状,取用大小合适的棉质或薄胶纸,将药物均匀地平摊于纸上,选取足三里位置,将药物敷于穴位处,以胶布或绷带固定。通过穴位渗透皮肤导入脏腑,直达患所,从而达到疾病的治疗目的。敷药后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来刺激足三里:1.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压穴位,顺时针揉动3~5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2.艾灸法:适合虚寒体质(如手脚冰凉)艾条距离皮肤2~3cm,温热灸10~15分钟。3.拍打法:手掌空心轻拍穴位,促进气血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