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爱耳日特辑:健康聆听,无碍沟通 ——守护耳朵,让声音传递温暖与连接

▎本期科普作者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医师 王书敬
大家好
这里是『医生说』
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
这个日子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耳朵的健康问题
让更多人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今年的活动主题为: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
耳朵
这位无形的“首席情报官”
悄无声息地为我们捕捉着
世间的声音信息
守护耳朵
便是守护那些生命中
不可或缺的珍贵瞬间
朋友间的轻声问候
家人间的开怀大笑
··· ···
它们如同璀璨星辰
点缀着我们的人生旅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探索听力的守护之道
解锁保护听力的秘密钥匙吧~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15亿人存在听力障碍,其中超过4.3亿人因听力问题陷入“无声困境”。听力不仅是感知声音的工具,更是人类沟通、情感交流的核心桥梁。一旦失去听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面临挑战:
沟通断层:听不清对话内容,导致误解、社交尴尬,甚至让亲情、友情蒙上隔阂;
认知退化:听力损失可能加速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影响语言理解和记忆功能;
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识别交通提示音、火警警报,威胁生命安全;
心理孤岛:长期听力障碍易引发焦虑、抑郁,让人逐渐封闭自我

娱乐噪音:短视频外放、直播声浪、KTV高分贝嗨唱;
职业噪音:工厂车间、建筑工地、机场广播等高强度环境;
突发强声:鞭炮爆炸、燃放礼花等瞬间爆震声(可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科学警示:暴露于≥85分贝的环境超过1小时即可能损伤听力,而日常用耳机听音乐超过60%音量,1小时即进入危险区!
老年性耳聋:65岁以上人群中约30%-50%受听力下降困扰;
慢性病联动: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会加速内耳微循环障碍;
感染风险:儿童中耳炎、游泳进水未及时处理可能遗留永久损伤。
棉签掏耳:易将耵聍推至深处引发堵塞;
长期熬夜:内耳供血不足影响毛细胞功能;
营养均衡:缺铁、锌、维生素D等可能损害耳蜗。


耳机使用法则:严格遵循“60-60-1”——音量≤60%、时长≤60分钟、外放距离≥1米;
环境降噪:嘈杂场所佩戴隔音耳塞,减少低频噪音(如地铁、空调声)的累积伤害;
警惕“隐形杀手”:家用电器(吹风机、吸尘器)运行时尽量远离耳部。

清洁方式:到医院用温水轻柔冲洗外耳道,避免棉签深入;
防潮措施:游泳后立即擦干耳道,避免长时间进水引发炎症;
饮食护耳:多摄入富含镁(南瓜籽、菠菜)、抗氧化剂(蓝莓、黑巧克力)的食物,增强耳蜗抗氧能力。

高危人群筛查:老年人、噪声从业者、家族遗传史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听力测试;
新生儿及儿童:重视听力筛查与学龄前评估,避免语言发育滞后;
居家自测:利用微信小程序定期检测听力敏感度。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厚德 / 精医 / 博学 / 笃行
编辑:朱萌萌 赵欣雨
一审:王书敬
二审:王光辉
三审:史保院
一校:陈聪 高超
二校:王光辉
三校:吴行

声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官方微信刊载此文、使用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是出于扩散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不明确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