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注册

“胃”,我们再来好好认识一下

发布时间 :2024-12-27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本期科普作者:普通外科 副主任医师 王朝阳


大家好,这里是『医生说』。在人体复杂而精细的生理系统中,胃作为消化系统的核心成员,承担着储存、消化、吸收、分泌与防御等多重功能。以下我们将从胃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及科学保养等方面好好认识认识它。

 

一、胃的解剖结构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形态随充盈程度而变化,空腹时呈管状,充盈时则呈球囊状。

胃的入口叫“贲门”,位于食管与胃的交界处。贲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调节食物进入胃部的速度,确保食物能够缓慢而有序地进入,避免对胃造成过大的冲击。

贲门也有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中的作用。其内部有个环形括约肌叫贲门括约肌,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有效阻止了胃酸、胃内容物等反流入食管,从而保护食管免受胃酸的侵蚀。

胃的出口叫“幽门”,位于胃与十二指肠的交界处,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胃内食物的流出,防止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和消化液反流入胃。幽门表面存在一个缩窄的环形沟,即幽门括约肌,它能够根据胃内食物的量和消化程度来调节食物的流出速度。当食物在胃内得到充分研磨和消化后,幽门括约肌会松弛,允许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二、胃的功能

1.储存功能

胃容量: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具有容受性舒张的现象,胃在正常充盈状态下的体积大约是1.5升到2升,这一容量使得胃能够储存大量的食物,以供后续消化。

2.消化功能

胃酸分泌:胃壁细胞能够分泌盐酸,即胃酸。胃酸的酸度极高,pH值通常在1.5到3.5之间,这种强酸性环境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尤其是蛋白质的初步分解。

胃蛋白酶分泌: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的主细胞分泌)在胃酸的作用下被激活为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够进一步分解蛋白质,使其变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便于小肠的吸收。

消化酶与胃酸协同作用:在胃黏膜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能够被初步分解消化。

3. 运输及排空功能

蠕动速度:胃的蠕动起始于胃体上部,逐渐向幽门方向进行。这种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混合和研磨,并将食糜推向十二指肠。虽然具体的蠕动速度因人而异,但通常能够有效地将食物从胃中排空。

排空时间:食物入胃后5 分钟左右就开始胃排空,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有关。液体食物较固体食物排空快,小颗粒食物比大块食物快,等渗液体较非等渗液体快,三大营养物质中糖类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具体数值为水在胃中的排空时间最短,约为10-15分钟;糖类食物约为1-2小时;蛋白质类食物约为2-3小时;脂肪类食物则较长,约为4-5小时。混合性食物的排空时间通常为4-6小时。

4.分泌功能

胃液分泌量: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到2.5升。胃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等,它们共同维持着胃的消化环境和功能。

5. 防御功能

胃黏膜屏障:胃黏膜上皮细胞能够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形成一层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

免疫细胞与抗体:胃黏膜内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和抗体,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潜在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维护胃部的健康。

 

三、胃的常见疾病

1. 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主要由病原菌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胃炎则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表现为上腹痛、饱胀感等。

2. 胃溃疡:胃黏膜发生溃疡甚至穿透到胃壁肌层,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饭后饱胀感、恶心等。其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感、早饱感等。该病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4. 胃下垂:由于胃周围支持韧带松弛或因胃壁的弛缓等因素导致胃在站立时明显下移的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

5. 胃癌:胃黏膜细胞癌变并失去控制地增殖的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则可能出现上腹疼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发病原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等。

此外,还有胃息肉、胃结石、胃黏膜脱垂症、幽门梗阻等多种胃部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四、哪些人容易得胃病?

1.生活习惯不规律者

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不按时进餐、过度节食减肥等。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扰乱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酸分泌紊乱,从而增加胃病的发病风险。

缺乏运动:长时间缺乏运动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导致胃液分泌减少,进而引发胃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长期熬夜加班:这类人群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胃的正常功能受损,增加胃病的发病率。

2.饮食习惯不健康者

偏好辛辣刺激、油腻、生冷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的负担,长期食用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经常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特别是空腹饮酒或饮用烈性酒,对胃部的伤害更大。

过量食用冷冻食物:食物温度过低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长期如此容易引发胃病。

3.卫生习惯不良者

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餐具没有正确消毒、与他人共用筷子等,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的传播和感染,从而引发胃病。

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虽然不是胃病的主要诱因,但会增加胃病的发病率。如果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均患有胃病,那么个体遗传胃病的几率会相对较高。

5.其他特殊人群

长期服用药物者: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就是其中的一种)等,长期服用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胃病的发病风险。

精神压力大者: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增加胃病的发病率。


五.胃的健康与保养

1. 均衡饮食

多样性与均衡性: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确保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瘦肉和豆制品。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辛辣、油腻、生冷和过酸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炎或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

适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但要避免在餐前或餐后大量饮水,以免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2. 定时定量

三餐规律:尽量做到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适量,避免过晚进食导致消化不良。

控制食量:每餐的食量要适中,不宜过饱或过饥,以减轻胃的负担。

3. 细嚼慢咽

充分咀嚼: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般建议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再咽下。

4. 戒烟限酒

避免烟草:吸烟会损害胃黏膜,增加患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

限制酒精:酒精对胃黏膜具有刺激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建议限制酒精的摄入量,尽量不饮或少量饮用。

5. 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管理:情绪波动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因此,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中。

6. 适度运动

适量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有助于消化和吸收。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7. 定期体检

胃镜检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预防病情恶化。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或长期存在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更为重要。

常规检查:除了胃镜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胃功能检查等常规检查,以全面了解胃部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