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注册

无痛分娩真的“无痛”吗?

发布时间 :2025-09-17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本期科普作者: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闫增 



一、什么是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是通过各种方法减轻甚至消除分娩时的疼痛,让产妇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分娩过程。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效果最确切的是 “椎管内阻滞镇痛”,即在腰椎间隙穿刺并置入细导管,通过导管注入少量局麻药和镇痛药,阻断分娩时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信号传导,同时保留产妇下肢活动能力和子宫收缩力。

 

二、无痛分娩的原理

     椎管内阻滞镇痛的核心是“精准阻断疼痛传导”:

1、解剖基础:支配子宫的疼痛神经主要通过腰椎神经传导至大脑,麻醉药物作用于腰椎椎管内的神经鞘膜,暂时“阻断” 疼痛信号的上行路径。

2、药物特点:使用低浓度的局麻药(如罗哌卡因)联合小剂量镇痛药(如芬太尼),既能有效镇痛,又能保留子宫收缩力和产妇下肢活动能力,避免全身麻醉对母婴的影响。


三、无痛分娩的优势

对于产妇来说,可以减轻、降低产妇剧烈疼痛的程度,降低分娩恐惧和焦虑,减少体力消耗,避免因疼痛导致的血压升高、酸中毒等风险。对于胎儿来说,可以降低产妇因疼痛应激释放的儿茶酚胺类激素,减少胎儿缺氧和窘迫的发生率。

分娩过程中,产妇在镇痛状态下更能配合医护人员,可能缩短第二产程(胎儿娩出阶段),降低会阴侧切和器械助产率。无痛分娩还可以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有助于产妇早期哺乳和身体恢复。

 

四、无痛分娩的适用人群与禁忌

(一)适用人群

1、经产科评估可自然分娩的产妇(如无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等)

2、对疼痛耐受度低或有分娩镇痛需求的产妇

3、合并妊娠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需避免剧烈疼痛刺激的产妇。

(二)禁忌人群

1、对麻醉药物过敏或有严重椎管内阻滞禁忌(如脊柱畸形、穿刺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休克孕妇。

2、存在严重胎儿窘迫需紧急剖宫产的情况

3、产妇拒绝接受镇痛操作


五、无痛分娩的实施流程

1、产前评估:麻醉医生在产前检查时评估产妇身体状况,判断是否适合椎管内阻滞。

2、产程启动:当产妇宫口开到2-3cm(部分医院根据情况调整),且宫缩规律时,可提出镇痛申请。

3、操作过程

产妇取侧卧位,弓背屈膝,麻醉医生在腰椎L2-L3或L3-L4间隙消毒、穿刺。置入细导管后,先注射试验剂量药物,确认位置正确且无异常反应后,连接镇痛泵持续给药。整个操作约10-15分钟,镇痛效果通常在10-20分钟内起效

整个分娩过程会持续对孕妇进行监测麻醉医生和助产师会根据产妇需求情况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监测产妇血压、心率和胎儿胎心胎儿娩出后,停止输入局麻药,硬膜外导管一般会随机拔除或根据产妇需求再拔除硬膜外导管,孕妇如果没有任何不适,通常在1小时既可下床活动


六、关于无痛分娩的常见误区

1、“无痛分娩会导致腰疼”

产后腰疼多与妊娠期间腰椎负荷增加、分娩时用力姿势、哺乳姿势不当等有关,与椎管内阻滞无直接因果关系。研究表明,无痛分娩组和非无痛分娩组的产后腰疼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产妇分娩后可通过正确的腰部护理(如避免久站、使用腰托)和康复锻炼可缓解腰疼。

2、“打麻药会影响胎儿智力”

麻醉药物仅作用于局部神经,几乎不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剂量远低于对胎儿产生影响的安全阈值。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世界卫生组织(WHO)均证实其安全性,长期跟踪研究未发现对儿童智力、运动发育有负面影响。

3、“无痛会延长产程”

早期研究认为可能延长第一产程(宫口扩张期)约20分钟,但现代麻醉技术通过优化药物配比(如加入缩宫素受体激动剂),已将产程影响降至最低。数据显示,无痛分娩组的剖宫产率与非无痛组无统计学差异(均约 15%-20%)。


七、无痛分娩的安全性保障

1、药物安全:使用的局麻药和镇痛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代谢快、胎盘透过率低,对母婴安全。

2、操作规范麻醉医生需经过至少3 年产科麻醉专科培训,操作在无菌产房内进行,并发症(如低血压、头痛)发生率<1%,且可通过补液、药物干预快速纠正;

3、全程监护:产房配备完善的监护设备,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助产师共同监测产妇和胎儿状态,确保分娩安全。


八、国内外普及率与无痛分娩选择建议

普及率现状:欧美国家达80%-90%,我国一线城市大医院约 60%-70%,但基层医院因麻醉人力不足、认知差异等因素,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间;

选择建议

1、孕晚期通过孕妇学校、麻醉门诊咨询,提前了解流程与风险;

2、产程中若疼痛难忍(如宫缩时疼痛评分>7 分),及时向医护人员提出镇痛需求,多数医院支持 “按需启动”;

3、合并妊娠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者,可在产检时与产科、麻醉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


十、结语

无痛分娩是现代医学赋予产妇的“礼物”,它并非完全消除疼痛,而是将疼痛控制在可耐受范围内,让分娩从 “煎熬” 变为 “期待”。随着医学进步和观念更新,越来越多的产妇将有机会在舒适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这不仅是对母爱的温柔回应,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