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稳定期如何做好居家管理?

▎本期科普作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刘璐
王大爷是一名慢阻肺的老患者了,但是他总是反反复复因为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即使是在稳定期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这让他身心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那让我们从专科的角度一块帮王大爷分析分析,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吧!
一、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气道(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异常(肺气肿),在我国呈现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的流行病学特征。慢阻肺可以分为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两个阶段。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指14天内以呼吸困难和/或咳嗽、咳痰增加为特征的事件。需改变治疗方案,如增加药物剂量甚至住院治疗。稳定期则是指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病情基本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
二、慢阻肺稳定期自我管理
慢阻肺稳定期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正确的管理措施可以减轻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降低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慢阻肺稳定期其自我管理主要包括稳定期用药管理及非药物治疗两大部分。
1.稳定期用药管理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持续进展、反复急性加重的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稳定期吸入药物治疗是慢阻肺患者长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肺功能和症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意义重大,然而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认为症状好转就是疾病控制,出院就代表治疗结束,院外自行停用吸入药物或不能配合规律应用吸入药物,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患者需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如急性加重风险、临床症状多少)及吸气功能状态(如是否能够自主吸入、吸气流速、口手协调能力)选择合适的吸入药物和吸入装置。在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恶化的情况下,应在同一水平维持长期的规律药物治疗,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吸入用药方案。对于有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慢阻肺患者还可适当加用祛痰药及抗氧化剂治疗。
2.稳定期的非药物治疗
1)减少危险因素暴露
吸烟是慢阻肺患者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戒烟是影响慢阻肺自然病程最有力的干预措施,对于慢阻肺患者,除了自己不吸烟外,还需要禁止他人在房间内抽烟,并尽可能避开吸烟的场所。此外建议患者减少室外空气污染暴露,减少生物燃料接触,使用清洁燃料,改善厨房通风,并减少职业粉尘暴露和化学物质暴露。
2)补充营养
慢阻肺患者多体形消瘦,这是由于长期咳嗽和呼吸困难导致机体能量过度消耗、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营养不良所致。对于慢阻肺患者要保证充分的水分摄入,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选择低糖、低盐、易消化、避免产气的食品。同时注意膳食平衡,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的摄入(肉类、乳制品、动物肝脏、鱼油、植物油、坚果和水果蔬菜等)。
对摄入正常食物无法满足营养需要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口服营养补充,或寻求营养科帮助,制定营养干预方案。
3)疫苗接种
慢阻肺急性加重最常见的病因是呼吸道感染。78% 的急性加重患者有明确的病毒或细菌感染证据,因此推荐慢阻肺患者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近年来国外指南或疾控机构推荐慢阻肺患者接种新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对于从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的慢阻肺患者,建议补接种。
4)体力活动和肺康复
鼓励所有慢阻肺患者根据自身体力状况保持适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快走、跑步、广场舞、太极拳、游泳等)、阻抗训练(弹力带、杠铃、哑铃或固定器械等)、呼吸肌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咳嗽和气道廓清技术等。
5)氧疗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者(PaO2≤55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88%,有或无高 碳酸血症;PaO2为55~6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89%,并有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或红细胞增多症者),建议购置制氧机,进行长期家庭氧疗,一般经鼻导管吸入氧气,流量1.0~2.0 L/min,每日吸氧持续时间>15h。
6)无创通气
对于极重度慢阻肺患者,尤其是在日间有明显高碳酸血症患者,建议无创通气联合长期家庭氧疗。
慢阻肺稳定期管理目标在于减轻当前症状和降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自我管理策略外,慢阻肺患者还需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当出现睡眠障碍、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时,应用深呼吸放松法(患者安静地闭上双眼,规律、缓慢地做深呼吸,15min/次,3次/d)、音乐欣赏疗法(选取喜欢聆听的舒缓音乐,按时播放,15~30min/次,3次/d)等放松训练方法缓解,必要时可寻求专科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