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注册

为什么活检之后还要做病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本期科普作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内镜检查在临床中越来越普及。而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手段。在发现早期消化道疾病时,还可以在做胃镜的同时对上消化道出血,息肉,溃疡,异物,等病变部位进一步内镜治疗。如食管早癌和胃早癌等患者,并且可以在胃镜下实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实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很多患者在做胃镜检查时,常常医生会给患者进行活检病理检查,很多患者疑问,活检是怎么回事呢?明明已经做过胃镜了为什么还要做活检呢?他们不了解病理,甚至重来都没听说过病理,不知道病理是干啥的。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胃镜和胃镜活检的那些事。

一、什么是胃镜检查?

胃镜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直观的帮助医生观察食道和胃黏膜的外观形态变化,可以诊断某些X线不能显现的浅表或者扁平的溃疡,可在胃镜直视下进行胃黏膜活检。对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有鉴别诊断意义。

 

二、胃镜检查的适应症

1. 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呕吐,吐血,吞咽困难,烧心等),怀疑有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需要确诊者

2. 已确诊的上消化道病变,如消化道溃疡,食管癌,胃癌等疾病治疗后需要随访者

3. 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上消化道病变,需要明确性质者

4. 异食癖需要取上消化道异物者

5. 需要内镜下治疗者,如曲张静脉行套扎,胃癌早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等

6. 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明确是否有无胃黏膜病变者

7. 有胃癌家族史及其它原因的胃癌高危人群


三、什么是胃镜活检

胃镜活检在医学中属于病理学的一种检查方法。它主要通过胃镜比较简便,快速,准确的挖取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标本,并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


四、胃镜活检会不会痛?

答案是不会,活检只是简单的钳取微小病变组织,创口小,没有明显疼痛感。即便钳取组织后出现出血,也不必紧张,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止血,不需特殊处理。所以患者在进行活检时可以放松心态。


五、胃镜活检的意义

1. 判断胃溃疡和息肉的良恶性

        胃溃疡的癌变几率是2-4%。在癌变早期对溃疡周围的胃黏膜做病理检查,能够及早发现肉眼无法确定的早期胃癌。一般认为在小于1CM的消化道息肉癌变几率约为2.5%;大于2CM癌变几率可高达50%。及早行息肉活检病理检查,是鉴别消化道息肉有无癌变的首要检查方式。

2. 尽早发现癌前病变和其它疾病

通过胃镜活检可以确定患者有无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两种变化是胃癌主要的癌前病变。另外,通过胃镜活检还能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6-8%的可能发生癌变。

3. 确诊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约60-80%胃溃疡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有密切关系。胃镜活检可以检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做到早发现早根除。

    4.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

针对早期上消化道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

 

一般来说,胃病发展成胃癌,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如下图示),只要能及时发现并治疗的话,肯定不会发展为胃癌。但从萎缩性胃炎开始,胃黏膜开始出现实质性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处理,胃黏膜反复受损又修复,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胃黏膜,胃黏膜可能会逐渐肠上皮化生,继而发展成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直至演变成胃癌。

目前我国胃癌发病率占全球44%,是全球胃癌发病最多的国家,胃癌死亡率在我国排第3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并且在我国发现的胃癌越90%属于进展期,而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有密切关系,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仍是低于30%,而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能达到治愈效果。而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最主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