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你必须知道的事!

▎本期科普作者🥼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白宁
大家好,这里是『医生说』。胃肠息肉,相信做过胃肠镜检查的人都对这个词不陌生,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提高、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不健康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消化道息肉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攀升,目前胃肠息肉是消化科很常见的一个疾病,很多人做检查之前反复强调:“医生,有息肉一定给我切掉啊!”麻醉清醒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我有没有息肉啊?”
一、什么是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是指胃肠道粘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根据病理类型又可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息肉属于良性病变,少数有恶变可能,因此,治疗消化道息肉对预防消化道恶性肿瘤有极大意义。
二、为什么会长息肉呢?
目前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显示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显示,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的发生有关,但与胃底腺息肉无关。
2.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粘膜腺体扩张,进而形成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有关,部分患者停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3.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会让胃PH升高,破坏胃粘膜屏障,使胃腺体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的产生。
4.遗传性相关 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相关的息肉病一般发病较早,息肉数量较多,癌变风险高,需定期复查胃肠镜检查,及时治疗。
5.其他因素 年龄、性别、肥胖及胃肠道慢性炎症等均与胃肠道息肉的发生有关,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腌制、盐渍、油炸食物、酒精、吸烟等均会损伤胃肠道粘膜,导致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息肉形成。
三、消化道息肉有哪些症状?
小的消化道息肉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如果息肉较大可能会出现腹痛、消化道梗阻、出血等,部分类型的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可形成消化道肿瘤,息肉越多越大,癌变的几率就越大。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手段。
四、消化道息肉怎么治疗?
胃肠息肉的切除在胃肠镜下即可完成。常用的镜下切除方法有:内镜下冷切除术;内镜下氩气凝固术;内镜下高频电凝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息肉切除术后根据病情需禁食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大便情况,恢复饮食后需进食一些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或软食。
五、随访
1. 对于四十岁以上、肥胖、不良生活习惯、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电子胃肠镜检查;
2. 如果有胃肠息肉病史或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应该1-3年复查一次。
3. 对于大于1cm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重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或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胃肠镜。
消化道内镜检查目前可作为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内镜下可以最直观地观察并处理病灶,建议定期复查胃肠镜,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