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癌中之王”的诡计


又一个肝癌病人失去了手术时机,惋惜之余,我静静地想,难道这样的结果仅仅是因为肝癌恶性度高,是“癌中之王”吗?当然不是。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预防措施没做好。肝癌虽说在癌症领域“称霸”了很多年,而且现在还戴着这顶王冠,但我们还是可以使出“杀手锏”—“三级预防”措施让他跌落神坛、无计可施。
要预防某种疾病首先就要明白这种疾病的病因,平时我们口中的“肝癌”其实专指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的发生主要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和有肝毒性的化学制剂长期过量摄入等因素有关。而肝硬化和黄曲霉毒素B1才是生活中引发肝癌的罪魁祸首。
“元凶”已经查明,我们现在就使出“杀手锏”吗?等等!
黄曲霉毒素B1是“一人作案”,可肝硬化却是“犯罪团伙”。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虽说数目众多,但常见的还是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而且他们特征明显,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病毒性肝硬化,长期过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硬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的病例逐年增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理清了线索,我们就可以使出“杀手锏”的第一招——病因预防。针对病因,各个击破。
我国是“乙肝”大国,但1992年至2016年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已经从9%下降至0.32%,是什么引起了如此剧烈的变化?当然是乙肝疫苗的接种。因此,接种乙肝疫苗是减少乙肝新发病例和预防病毒相关性肝癌的重要措施。
虽然目前还没有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但新型药物的出现已经使丙型肝炎的疗效大幅提升,我们不一定要将丙型肝炎这头“狮子”打死,将它牢牢关在笼子里,也能大大降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肝癌的风险。
“喝酒也能得肝癌?我喝了这么多酒咋没得肝癌?”当劝阻饮酒时我经常被这样反问。当然并不是喝一口酒就得肝癌,二者之间也有量效关系。
研究表明每天酒精摄入大于80g(50度白酒200ml),持续10年以上,患肝癌的风险会增加5倍,而5%~15%的酒精性肝硬化会发展为肝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成年人每日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克(50度白酒37.5ml),因此不饮酒或者适量饮酒也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在通往肝癌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缺少酗酒者的身影,如果你是患有病毒性肝炎的酗酒者,那你一定比别人跑得更快。
另一个“元凶”就是黄曲霉毒素,它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在黄曲霉毒素家族中最强,并为肝癌的明确诱因。
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280℃以上的高温才能将它彻底分解,常规烹调和加热也就是给它洗了个“热水澡”。它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大豆、玉米、稻谷等)、坚果(核桃、花生等)、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虽然国家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以及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都有严格的行业标准,但如果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竹筷、菜板等)或存放的食物发生了霉变,它还是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经年累月就会诱发肝癌。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杜绝接触霉变的物品,更不要吃霉变的食物。
“得脂肪肝不就是因为肉吃多了,酒喝多了吗?少吃肉,少喝酒,脂肪肝慢慢就好了”,相信大部分脂肪肝患者都是这么想,殊不知脂肪肝绝不单纯是吃出来喝出来的疾病。
酗酒、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等原因都可以让你患上脂肪肝,而且你忽略了脂肪肝不但可以进展为肝硬化,还会诱发肝癌。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占我国肝病病因的49.3%,居于首位,美国的研究更是显示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肝癌正以每年9%的速度增加。如果你患了脂肪肝,现在是时候下决心跟他说Bye-Bye了!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认识了“癌中之王”的诡计都有什么,之后会与您分享破解诡计的方法。敬请期待!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策划制作📚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编辑:杨昕昕 朱萌萌
校验:陈聪 朱桓均
责编:吴行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