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帕”了吗?

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病日。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帕金森病总体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是,国内对帕金森病仍处于“认知度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的“三低”状态。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跟随神经内科周淑芳医生一起走近它、了解它。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形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运动症状
多始于一侧上肢,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型进展。
A 静止性震颤(颤抖)
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位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示指呈“搓丸样”动作。少数患者不出现静止性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度姿势性震颤。
B 肌强直(四肢僵硬)
出现这一症状是因为大脑发出放松的讯息达不到肌肉组织,肌肉僵硬会导致肌肉疼痛或是身体无法伸直。
C 动作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
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下肢拖拽。随病情进展,步幅逐渐缩小变慢,启动、转弯时步态障碍尤其明显。自坐位、卧位起立时困难,须费点劲才能做到;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有时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称为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

🙋非运动症状
A 感觉障碍
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或睡眠障碍。中晚期常有肢体麻木、疼痛。有些患者可伴有不安腿综合征。
B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常见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油脂面)等。后期可出现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
C 精神和认知障碍
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并常伴有焦虑。晚期少数患者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乃至痴呆,以及幻觉,其中视幻觉多见。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帕”了吗?原发性震颤又称特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因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而区别于帕金森病。所以,他最后没有戴上“帕”这顶帽子。
今年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目前该疾病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通过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活动进行预防。
运动方面——老年人可多做打太极拳、气功、弹钢琴、散步等慢动作,每日一至两次,适可而止。此外,听听音乐、看看报纸、谈谈新闻,多动动脑筋。切忌长期在家窝着看电视、看手机。
饮食方面——吃东西要以清淡为主,搭配绿色饮食。女性要多摄入豆制品,如豆浆、豆奶等,少吃高脂肪的食物。
生活方面——正常作息,保证充足合理的睡眠。据说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策划制作📚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编辑:杨昕昕 朱萌萌
校验:陈聪
责编:吴行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