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服务电话 :400-108-1900
您好, 请 登录注册
最新展讯

治淮(十一)丨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发布时间 :2019-07-31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河南位于淮河的最上游,是洪水的源头,也是深受水涝灾害之苦最为严重的地区,7年来先后建成白沙、石漫滩、板桥、薄山、南湾5座大型水库,523座小型水库,蓄洪28亿立方米。在洼地建成老王坡、吴宋湖、蛟龙湖、潼湖、泥河洼5座泄洪区工程,可分洪6.78亿立方米。



这是位于河南舞阳县境内的石漫滩水库。它1951年2月动工,7月完成。(来源:《治淮1958版》)

它是解放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举办的第一个水库。水库为沙壳土坝,对治淮作用虽然不大,但却是我国水利事业从除害到兴利,从单纯防洪,向兼顾灌溉、发电、航运的多目标工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为建造山谷水库培养人才、创造经验。





《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布后,沿淮无不为之振奋,一改垂头丧气、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那些逃难在外的农民也纷纷返回故土,参加兴修水利。河南省治淮指挥部主任吴芝圃在治淮会议上作报告(来源:《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宏大的石漫滩水库工程(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民工们在烈日下开凿溢洪道(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技工们正在用气钻机开凿输水道道口(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开挖输水隧道(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为输水隧道装上闸门(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输水隧道长85米,经过24个昼夜施工,全部凿通(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当年治淮场景,决不亚于当年大兵团作战的战役。仅白沙、板桥2座水库就先后动员了4个专区、20个县、5个市的工人、农民40多万人,加上支援前方供给的2万多辆牛车,1万1千多头牲口。





白沙水库在河南禹县境内,控制颍河支流支流。(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水库附近农民来工地参观,引起极大兴趣,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 (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羊角压土机压实土坝(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提供)




打捞被大水冲走的器材(来源:水利厅李德武)

1951年的中国,一派开国气象,到处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到处是响彻云霄的“胜利歌声”。





1951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者“在侵朝战争中遭受朝中人民严重打击,美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下台。”(来源:《抗美援朝画册》







美国侵略军遭受我志愿军沉重打击。这是云山战斗中我军俘虏的美军官兵(来源:《抗美援朝画册》)





一时间,鞭炮声和欢乐声,响彻中国大地,治淮工地上更是欢声雷动(来源:《南湾水库画册》)





人们放声高唱着《歌唱祖国》,把石硪高高抛弃,又重重地砸下(来源:《《治淮丰碑 和谐乐章》8页》)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祖国

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



在豫南大地,几千万乃至上亿立方的土石方,全靠民工来挖、装、运、卸、平整、碾压。人们苦干加巧干,改进许多作业方法。




板桥水库工地上,民工王廷秀创造了“横纹拨锤打,斜纹推捶打,上下纹劈捶打”“犬牙交错劈运土法”的碎石和运土方法。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创造”,它可使工效提高好几倍嘞。王廷秀也五次荣获“治淮劳模”,并选为国庆观礼水利代表(来源:《伟大的治淮工程在河南》)





工地上实习的学生(来源:水利厅李德武)





工地上实习的学生(来源:水利厅李德武)





这是开工于1953年的南湾水库工地,是淮河上游最大的水库,蓄洪量比石漫滩水库大20倍。除防洪、灌溉外,还可发电。(来源:《治水无止境》)





白沙水库截流现场(来源:河南省水利厅)





1953年南湾水库截流现场(来源:《河南省水利厅》)





堤防整治工程和河道疏浚工程是用人力和简陋的工具进行。(来源:河南省水利厅李德武)





淮河人民表现了顽强的意志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获得了巨大成就。(来源:《治淮图片集》)





河道整治的主要运土工具—胶轮车。(来源:《治淮1958版》)





落成的南湾水库,“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用于镌刻在大坝上(来源:《治水无止境》)





这是1951年开始修建的白沙水库(来源:《治水无止境》)





白沙水库现场(来源:《治水无止境》)




白沙水库灌渠引水闸(来源:《治水无止境》)







这是1953年开始建造的位于确山县城的薄山水库,为溱头河上的大型山谷水库。(来源:《治水无止境》)




这是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淮河支流洪汝河水系汝河干流上宿鸭湖水库,它建成于1958年(来源:《治水无止境》)




这是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沙颍河水系的白龟山水库。它始建于1958年,1966年8月竣工。(来源:《治水无止境》)





这是位于沙颖河水系沙河干流上游的昭平台水库,水库于1958年5月动工修建,1959年6月基本建成。(来源:《治水无止境》)




“九里十三弯”的洪河,经过裁弯取直后的新河道(来源:《治水无止境》




治理后的惠济河(来源:《治水无止境》)





沙河“五化”堤防(来源:《治水无止境》)

1951-1953年,动员220万民工进行河道整理,以宣泄洪水,防止泛滥,发展航运。豫皖苏仅1951年一年,共完成土方2亿立方米。若筑成高、宽各1米的土墙,可绕地球赤道5周。




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上面画面中的,是苏联水利专家,专家们的辛勤工作,表现出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中间光头的这位,是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顾问布可夫。(来源:《治淮》1958版)

布可夫是个中国通。他是1949年底来中国的,一开始是在江苏浦口,指导长江水道的疏浚和治理,之后指导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勘探与设计。就是在这个工程中,他创造了一种被中方认可成为“布可夫槽”的排水渠道。后来“布可夫槽”在中国的一些大型水利和水电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后来,布可夫来到治淮工地,他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培养出来的红色水利专家,原先是个码头工人。布可夫说:“我奉行的工作原则是,将所有的技术和智慧,全部无保留地交给中国人民。”因为,毛主席讲过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布可夫、沃罗宁到南湾水库帮助解决技术困难(来源:《南湾水库》)





苏联地质专家克洛特基,在南湾水库工地察看坝基岩石(来源:《南湾水库》)



坚定的“技术报国”信念





上图后排左三的这位人物,叫陈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后任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兼副厅长。这张照片,是毕业后应征参加东路远征军消灭侵略滇西日寇后胜利返回昆明时,与战友的合影。(来源;《治水无止境》)

1952年白沙水库调来大批技术干部,其中就有陈惺和他的同学何家濂,他们调任工程处,分别担任处长和副处长。技术报国是他们的共同抱负。能赶上新中国治淮,终于学有所用了,他们都很激动。一天,两人望着渐显雏形的白沙水库,情不自禁地说:“毕生最大满足,等老了,能站在大坝上,豪迈地宣称,这是我们修造的!”然而,在治淮期间,因为活跃在工地上的技术人员,大多来自国民政府时期水利部门,因此难免会酿及一些政治监护与审查等,但这批技术人员如汪胡桢、何家濂、陈惺等,从没有动摇过“技术报国”的信念。

何家濂与陈惺参加了白沙、南湾、薄山、昭平台、白龟山水库,以及三门峡、红旗渠和南水北调等设计。





1956年陈惺陪同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钱正英工地(来源;《治水无止境》)





陈惺与河南省水利厅厅长彭晓林,勘测淮河流域(来源:《治水无止境》)





查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汝河合影(左起:陈耀曾、陈惺、何家濂、吴天镛、谭永久)(来源:《治水无止境》)